肝臟健康|吃隔夜餸恐傷肝致癌?醫生拆解6大傷肝行為 常喝1飲品患脂肪肝風險增53%
撰文: 羅嘉欣
發布時間: 2024/08/16 19:17
最後更新: 2024/08/18 08:26
【傷肝/護肝/脂肪肝/肝炎/肝癌/肝臟病/熬夜/隔夜餸/飲酒/飲品】都市人經常熬夜飲食不節制,會對肝臟造成損傷。台灣有醫生拆解生活中6大傷肝行為,連常吃隔夜餸都會傷肝,愛喝1飲品更會增加患脂肪肝風險達53%。
最新影片推介:
台灣重症科醫生黃軒在Facebook個人專頁發文表示,想要保持肝臟健康要從自律開始,而並非依賴「甚麼神奇的保肝丸」。他提出,要避免以下6大傷肝行為,以免影響肝臟健康:
1.愛應酬飲酒
酒精一直是肝臟的頭號敵人,長期大量飲酒可能導致酒精性肝病、肝硬化、肝癌等疾病。此外,酒精已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明確列為一級致癌物,最理想的選擇是「滴酒不沾」,才能保持肝臟健康。
2.長期亂服用保健品
保健品和中藥中某些成分可能導致藥物性肝損傷,以下是一些例子:
- 水飛薊(Milk Thistle):一種常見的草本植物,含有活性成分水飛薊素,具有解毒和修復肝細胞的作用,但長期大量使用可能對肝臟產生不良影響。
- 五味子(Schisandra):傳統中藥,用於增強肝功能。雖然有研究表明其具有抗氧化和抗炎特性,但過量使用可能對肝臟有負面影響。
- 朝鮮薊(Artichoke):被認為有助於調節膽固醇和改善肝功能,但某些人可能對其過敏,或在大劑量使用時出現不良反應。
- 蒲公英(Dandelion):用作排毒和保護肝臟的草藥,雖然富含維生素和抗氧化劑,但過量使用可能對肝臟產生不良影響。
黃醫生提醒,在使用保健品時要謹慎,避免濫用不明品牌或來源的產品,以免對肝臟造成負面影響。
3.常吃生食
不少人愛吃刺身、魚生等生肉產品,不過這些食物可能攜帶寄生蟲或細菌,增加肝臟感染的風險。
海鮮產品
魚蝦貝類等海產品是許多寄生蟲的宿主,包括肝吸蟲(Clonorchis sinensis)和異形吸蟲(Opisthorchis viverrini)。這些寄生蟲可通過食用未經充分煮熟的海產品傳播。根據《Journal of Hepatology》研究,這些寄生蟲感染後會在人體的肝臟和膽管中寄生,引發膽管炎、肝硬化,甚至膽管癌等嚴重肝臟疾病。
生肉產品
如果愛吃生肉,特別是牛肉和豬肉,這些生肉可能攜帶各種致病細菌,如大腸桿菌(E. coli)、沙門氏菌(Salmonella)和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這些細菌在人體內可引發嚴重的食物中毒,並通過血液傳播,影響肝臟健康。
研究顯示,這些細菌引發的感染可能導致肝膿腫、肝功能衰竭,甚至致命的敗血症。免疫功能較弱的人群,如孕婦、老人及慢性病患者,更容易因食用受細菌污染的生肉而引發肝臟感染。
黃醫生表示,生食魚蝦貝類和生肉雖然風味獨特,但可能隱藏著寄生蟲和細菌感染的風險,對肝臟健康造成潛在威脅。通過適當的飲食處理和食材選擇,可以有效減少這些風險,保護肝臟健康。
更多相關報道:脂肪肝丨15歲少年愛吃零食患中度脂肪肝 醫生推介 2大超級食物消除脂肪肝
4.吃宵夜常熬夜
都市人生活節奏緊張,不少人都有熬夜或吃宵夜的習慣,不過,這種生活習慣可能會對肝臟造成不良影響。
宵夜
宵夜通常發生在夜間,此時人體的代謝功能相對較低。研究顯示,宵夜會促進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的發展,特別是高脂、高糖的宵夜食品對肝臟的負面影響尤為顯著。
此外,宵夜還會導致胰島素抵抗的增加,進一步加劇肝臟的脂肪沉積,最終導致肝硬化和肝癌等更為嚴重的疾病。
熬夜
熬夜打亂人體的生理時鐘,對肝臟的健康尤為不利。肝臟作為主要代謝器官之一,其功能受生理時鐘的調控。
根據研究,熬夜會干擾肝臟的生理時鐘基因表現,導致代謝失調,增加肝臟損傷的風險。同時,熬夜會改變肝臟中與糖代謝、脂肪代謝相關基因的節律性表現,導致能量代謝的紊亂。
宵夜和熬夜對肝臟健康產生了顯著的負面影響,不僅擾亂了肝臟的生理時鐘,還加重了肝臟的代謝負擔,最終可能導致一系列肝臟疾病。
5.常喝含糖飲料
脂肪肝,尤其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已成為全球日益嚴重的健康問題,其發病率與多種生活方式因素密切相關,當中含糖飲料被認為是一個重要的風險因素。
含糖飲料中含有大量果糖,當攝入過量時,肝臟無法有效處理,導致三酸甘油脂的合成增加,增加脂肪肝的風險。根據《Journal of Hepatology》研究,每天飲用含糖飲料的人罹患脂肪肝的風險比不飲用或偶爾飲用者高出31%。
另一篇研究結果顯示:
- 每周喝<1杯含糖飲料,得脂肪肝機率是14%;
- 每周喝1-6杯含糖飲料,得脂肪肝機率是26%;
- 每周喝>7杯含糖飲料,得脂肪肝機率是53%。
因此,減少含糖飲料的攝入應被視為預防和控制脂肪肝(NAFLD)的重要關鍵。
6.常吃隔夜餸
不少人都有吃隔夜餸的習慣,然而,這一習慣可能潛藏健康風險,特別是當食物儲存不當時,容易滋生大量細菌和毒素,對肝臟健康造成威脅。
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菌
- 可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中迅速繁殖
- 產生耐熱的毒素,即使加熱也難以消除
- 食用後可能導致急性食物中毒,並對肝臟造成負擔。
黄曲霉毒素
- 常見於受潮或儲存不當的玉米和花生等食品中,具有極強的致癌性,尤其對肝臟造成損害。是導致肝細胞癌的重要原因之一。
- 研究指出,黄曲霉毒素通過損害肝細胞DNA引發突變,最終導致肝癌的發生。
- 黄曲霉毒素的毒性會加重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的病情,增加癌變風險。
因此,通過適當的食物儲存和選擇,可以預防細菌和毒素的產生,有效減少傷肝風險,保護肝臟健康。
更多相關報道:肝癌︱婦人13年罹肝癌3次 靠1習慣「腫瘤消失」抗癌成功【附肝癌成因+症狀】
脂肪肝6大高危人士
香港專科腸胃肝臟科專科區漢達醫生接受訪問時曾指出,脂肪肝成因是由於肝臟積聚過多脂肪,其中大致可分為非酒精性脂肪肝及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與飲酒無關,若是「代謝綜合症」患者,包括中央肥胖、三酸甘油脂過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過低、血壓及血糖過高則屬於高危一族。
至於酒精性脂肪肝病主要因過度飲酒引致,長期飲用可加速肝臟細胞死亡、脂肪代謝功能減慢,增加患上酒精性肝炎、慢性肝炎伴有肝纖維化或肝硬化等疾病。
在風險因素方面,區漢達醫生指出有研究發現,以下人士有較高風險患上脂肪肝:
8種營養素逆轉脂肪肝
台灣營養師余朱青分享,因為肝臟代謝過程中需要輔酶,雖然人體無法自行合成輔酶,但能透過飲食補充,而天然蔬果則含有這些營養成分。她推介以下8種營養素,可幫助改善脂肪肝問題,維持肝臟健康。
【同場加映】4類食物易增肝癌風險+16大食物消除內臟脂肪
HKET App已全面升級,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健康、娛樂、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影片。立即下載︰https://onelink.to/f92q4m
追蹤TOPick WhatsApp頻道睇最新資訊︰http://tinyurl.com/3dtnw8f5